11月5日,中國人壽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對外發布《2020-2021年度健康險產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分赋?,在新冠疫情改變居民生活方式、代理人渠道人口紅利不再、保險公司積極轉型升級、三醫改革進入深水區等大背景下,近兩年來健康險增速放緩?!秷蟾妗氛J為,健康險產品和經營模式需要隨著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變化而順勢調整,積極尋找最優解,才能有效融入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在醫療支付中占據一席之地。
此次發布的《報告》由2020-2021健康險演進趨勢研究主旨報告和8份專題研究報告組成,深度分析和回顧了重疾險、醫療險和長護險三大險種的形態演進,并對未來發展進行預判。其中,重疾險和醫療險的創新思路都圍繞著補充保障缺口進行邊際改善,而長護險則順應老齡化和社保第六險的時代趨勢,以其高杠桿、保障功能突出的特點,逐漸獲得市場青睞。
重疾定義切換激發市場活力 重疾型長護險蓄力蓬勃發展
2020年11月5日,《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2020年修訂版)》和《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20)》正式發布。在新舊定義切換的過渡期間,各家公司借勢推出“擇優理賠”、“放寬核保政策”等促進銷售的服務或規則吸引消費者,實現了重疾險銷量的大幅提升。
新定義的重疾產品除了將中癥責任做成產品標配,產品設計更多聚焦在有功能性的額外給付責任上,并讓產品的整體費率不產生較大變化,如失能責任、護理責任、高費用重疾責任、癌癥多次責任、心腦血管多次責任。其目的在于為有需要的人群升級保障額度,具象化保險保障作用,便于客戶接受。此外,為了更好滿足年輕人的重疾保障需求,2021年更多的定期重疾和模塊化重疾面世,為年輕人提供性價比更高、選擇性更多的定制化重疾產品。
《報告》指出,新環境下長護險的定位更加明確:一方面作為重疾險的加保選項,以高杠桿、高傭金、保障功能突出的優勢彌補重疾險保障不足的特點;另一方面作為長期儲蓄類產品的補充項,保障老年段疾病和意外需要照料的風險。在產品設計上,重疾長護的病種也從失能失智的1.0版本過渡到功能損傷的2.0版本,逐步引導市場接受長護概念。
短期健康險新規推動醫療險長期化 拓展保障成為創新關鍵
近年來醫療險的迭代升級通過不斷拓展保障來響應國家建設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政策規劃?!秷蟾妗房偨Y了醫療險在保障范圍、保障時間和可保人群三個方面的創新。
從保障范圍看,醫療險的機構范圍逐漸拓展至公立醫院特需部和非公立醫療機構,治療手段向藥品、器械和先進治療方式傾斜,責任引入線上診療和購藥場景保障客戶“高頻低損”的風險,通過改善邊際不斷滿足客戶對就醫體驗的保障。
從保障時間看,保險公司通過開發保證續保(費率保證)和長期醫療(費率可調)的產品為客戶提供長期的醫療保障。2021年1月11日,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規范短期健康保險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劃清了短期醫療險和長期醫療險的邊界,厘清了兩類產品不同的監管要求,通知要求不符合規定的短期健康險在2021年5月1日前停售。該政策的主要意義是修正了市場對續保的認知偏差,各家公司為實現平穩過渡,對短期健康險進行了產品變更、引導客戶轉保至合規一年期新產品或長期醫療新產品的策略,推動了醫療險向長期保障演進。
從可保人群看,保險公司通過差異化產品設計和核保規則設計,提高慢病人群和老年人群的可保性,為更多需要保險的人群提供相應保障。